总结 2019的总结

2019的关键词是放下。

今年和伙伴说过:

可以放下,不要轻易放弃。

定时检视核心目标,决定什么以及何时需要放下。

这两条在工作和生活中一样有用。

认识自己

关于人生的大方向选择,在有一个相对确定的未来,和一个相对不确定的未来,两者之间,我的选择是后者。虽然对于上帝不会掷骰子,我并没有更深的理解。但选择的自由,让人感觉到自由。

这个选择,让内心不再经常交战,虽然投入了更长的工作时间,但是内心平静充实。

关于读书

生活的过程,是和信息打交道的过程。

这个世界充满了大量的信息,每一天都有可能会和垃圾信息打交道。

今年看了几本书,有幸读到了有名人背书的烂书。之前的文章里有写过。

读到烂书的过程,进一步验证了观察世界的模型。

编程语言是人类优美的发明,其中有一个GC-垃圾回收机制,变量用完了,或者自行清理或者由程序帮助清理。这是一个优美的机制。

在书籍的世界里,可惜并不存在类似的机制,书籍的数量永远在增加,良莠不齐的内容不会有人负责回收。

名人推荐的书单,不一定比身边同事的推荐更有效,比尔盖茨认为的好书,不一定是最适合于自己的。

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谨慎选择,慢慢读。

有人喜欢在朋友圈立读书flag,每个月读两本以上。每本书上面,能够投入两个小时,还是八十个小时呢?这位兄台,是把书当鸡汤喝了吧。

专业书籍,一年读透一本,非常了不起。

人的知识学习,是怎样发生的?

不确定大脑的学习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在我的理解里:

这是一个伴随着fighting的内化过程。人的大脑是天生的保守的拒绝主义者,一本书放在它面前的时候,它不会说,来吧,我准备好吸收了。与之相反,它需要挑战对方的观点、需要对方出示、验证自己的推论、证明适用的场景,在艰苦的斗争之后,才会决定是否能给予新知识一席之地。

如同训练一个神经网络,对于新加入的神经元,需要经过多个前向和后向,确定它们与现有的神经元的联结关系以及权重,新的知识才能被已有的系统内化下来。学习的过程,是建立起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的有效的联结的过程。为了建立有效的联结,有时甚至需要对原有的结构推翻调整,而不仅仅只是给新知识让出空间就可以。

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结的知识,得来的容易,消失得更容易。

读书的时候,读到一本好书,觉得遇到了知音,上面划满了好句,观点都说到了心里。有时候还记记笔记,把金句摘抄下来。

基本上,这本书是在浪费你的时间,它说的,都是你已经知道或者认同的。

一本好书,它或者摧毁并重建了你的一部分知识内容,或者有效地拓展了你的认知边界。在拓展的过程中,同时确保能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结,使得新的知识不会成为终将被遗忘的孤岛。

慢慢读书,读好书。翻书并不会使人进步,更不要去读人家缩写后的书,这就象对方把咀嚼过的食物再喂到你的嘴里。

把读书变成非常非常私人的事情,不为朋友圈读,不为畅销而读,不为名人而读。

非常慢地读。读书有什么用?大多数人的读法,没有什么用。需要对自己诚实。

2019,我读到了好书,也读到了烂书。它们让我充实,最大的收获就是读到了好书,也读到了烂书。

手机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有一个有效的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可以让我看一下他的手机。

手机里装了什么App?

在各个App上,最近一周分别花了多少时间?(iPhone屏幕时间统计功能)

不侵犯隐私的前提下,看看关注了什么人、什么公众号。

用过只能收发短消息、打电话的手机,那个时候人们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以分钟计。现在的手机以小时计地吞噬所有人的时间。

我的手机里没有抖音,也没有其它视频App。没有微博。没有今日头条,也没有类似的新闻App。没有手机游戏。安装的教育游戏类App,是用于研究用途。

定期清理公众号以及关注对象,当每天接收的新文章数量超过5篇的时候,就开始手动取消部分关注。

有一些被取消的公众号,在取消的时候有点小纠结,但是实际上,取关以后,对于正常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

因为没有订阅足够的公众号,我的知识变得狭隘了吗?

现在很多的文章,或者是在吆喝知识,或者是在吆喝和利益相关的一些观点,基本上在关注列表里,闭上眼睛随手取关几个,对你的知识水平和质量不会构成任何不良影响。

我们接触的信息,远远超过实际的需要。书籍是一个增量的世界,网上的信息更是一个巨大的增量世界,每一天无数的信息被产生,每一个个体主动打开接收频道。这里面也没有GC机制,大量的垃圾信息就此流入。

在碎片时间里,可以刷公众号、可以刷知乎,刷完以后,可以用目标法检测一下,今天真的学习到新知识了么?

有人对于网上信息和文章的阅读量,没有几百万也有几十万字了,这样的人就在我们身边,你看到他们成长为知识领域的佼佼者了么?

大部分的专业领域的公众号,其实对于工作并没有帮助。对于算法同学,看到介绍某个算法的公众号文章,就会去动手实现,并应用在工作中取得效果么?这样的机会很少。如果持续地阅读,只是为了在聊天的时候不落单,更是回报率极低的阅读投入。

之前在微软参加了一位从西雅图过来的工程师的分享,谈到了工作中的一些习惯。他提到一个细节,永远让自己的收件箱里的邮件,不超过5封。超过5封,要么回复处理掉,要么删除掉。

这个细节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减少不重要的、不紧急的事务和信息对于工作的影响和干扰。

除了保持收件箱的精简之外,我的电脑桌面上的文件或者文件夹的数量永远不会超过7个,超出部分会被清理。电脑桌面永远干净。

写了一个每日事务处理系统,每天能看到的待办事务不超过3个。超出的部分会被自动折叠隐藏起来。

手机屏幕不超过3屏,超出部分会被整理或者删除。

这是一个信息熵增的世界,复杂和混乱永远在增加。我投入定期定量的时间,让信息尽可能有序,尽量减少非必要的信息的接收。

在碎片的时间里,也许我在看手机,也许我不在看手机,只是一个人在发呆。享受这种放空。

兴趣是个大骗子

经常说,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只要有兴趣,就可以投入适当的时间和金钱。

过了一定的年龄,就需要认识到,兴趣其实是最大的骗子,它骗了你的时间和金钱,对于能力的锤炼,并不起主要的作用。

觉得自己对于摄影是有兴趣的。买了单反、双套头、还买了微单。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让快门的数量持续增加的方法。我放下了这个兴趣,我其实不是这个领域的料。

对于硬件开发一直有兴趣,买过好几套开发套件。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让这一开发以项目制持续的方法。这个领域的学习也暂时放下了。

与此同时,因为项目的长期需要,今年接触了新的编程平台和一门对我是新的编程语言。

今年我还暂时把游泳从日常的训练中删除了。但是对于游泳确实是有兴趣的,打腿、划水、呼吸,全身配合,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训练下来,别人在往返游的时候,我在一遍遍练习动作,今年25米已经能够游进21秒。这个成绩确实离运动员有很大差距,但基本上在泳池里不太会遇到游得比这个成绩快的。放下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兴趣或者没有能力。游泳放下以后,日常的常规运动项目只剩下跑步和健身两项。时间上更好安排。

放下的过程不容易,纠结了一段时间。

但是确实在开始重新弹琴。因为我找到了让自己每周能够训练足够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方法。

所以,如果目标是锻炼某一种能力:

兴趣其实不是最重要,甚至于次重要都算不上。

重要的是,需要检视这一能力,对于个人的核心目标有什么作用。能否找到一个持续的、系统的方法,能够让这一能力得到持续的刺激或者锻炼。

后面的这个方法,才是真正的核心。

2019年,将要过去了。

在这一年里,我对于工作、生活和兴趣都做了调整,调整的方法就是做减法。

通过放下,给予自己空的状态。澄静、空明的状态里,目标清晰且专注。

祝愿大家都能过上缓慢而坚定的生活。

tag: 总结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