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再见理想

前段时间,朋友的弟弟在微信上问我关于选择的问题,作为今年毕业生拿到了两个offer,大公司的开发岗和一家位于上海的创业公司的AI工程师,后者人很少,但也到了B轮。

自己并不够资格当人生导师去影响他人,于是我说,每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各不相同,工作选择还是看个人的兴趣和能力,follow your heart。

这位同学很有意思,听了以后觉得不满意,直接跑过来找我,要求我以过来人的身份,泼一泼他的冷水,让他冷静思考一下。于是说了一些平常不会说的话,把其中一些内容摘抄下来,也经过他的同意,post出来。就让以后的岁月和时光,静静地打这些谬误的话语的脸吧

成才?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子从父业,也读的绘画相关的专业。还在上学的时候,他曾经跟我说,他以后,顶多是个匠,一个画匠已经很了不起了。我也从学音乐的人口里,听到过类似的话。当时觉得他是不是有点过谦和过于不自信了。

经过了这么多年,被时间冲刷了以后,确实如此,大家都是匠,以此为生,而已。

爱迪生说过,天才只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其实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天才这么稀少,因为,到哪里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能够让你毫无保留,百分百地全情投入呢?

关于AI

这位同学有个疑虑,AI是否被炒得过热了,对于各行业的变革是否真有如同蒸汽机、电力的影响那么大。

我后知后觉,回答不了这个大问题。

但从另一个方面,这么多年工作下来,阅人众多,遇到的真正的AI人才,符合个人定义的标准的,非常非常非常稀少。

个人的标准是:

很好的数理分析能力;

很好的编程能力;

数理分析能力包含两个层次:

对于从事领域的所有算法问题,能够从头进行公式推导,不留任何疑点和死角;

深刻理解领域内不同算法原理,应用场景的差异,并能提出几个有效的算法创新;

编程能力包含两个层次:

能够干净漂亮地解决日常工作遇到的问题,把重复问题的解决方案工具化,并不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语言;

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发一类较大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框架;

大多数人或者只有能力A,或者只有能力B,又或者A, B两个方面的能力都不足够。

在两个能力里面,能够分别做到第一个层次的,已经很不错。

能够达到第2个层次的人,其实可以把现在AI领域里面几位年轻的大牛的名字放上去,对号入座。达到第2个层次的人,是工作找他们,在毕业的时候就已经锋芒显现了。

关于工作

在多数公司的多数算法岗位上,多数人是在”zig zag rambling”…

工作五年和十年区别并不大,毕业到工作5年时间内,其实连第一个层次的小牛级别都达不到。

以为是在打怪升级经验值的过程,其实是在东放一枪,西放一枪地漫无目的开枪。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致力于走技术路线,而又能真正走出来的,需要有机遇和自身准备的结合,它只能给予很少数的人。

认为大公司能够给予技术成长的快速通道,是一个华丽的想像。更有可能的是,大平台里锻炼出来的人,解决不了小公司里的一个实际问题。

大确实有大的好处:

薪资、福利、待遇、稳定性都没得说;

可以锻炼跨部门交流、沟通的能力;

可以体验一些专业的流程和SOP,这些在小公司里是短篇小说,大公司里可以把它写成长篇小说;

那位同学认为,大公司里呆过几年的人,出来以后,心智会更加成熟。

这个观念是比较片面的,人们往往认为成熟是个褒义词,其实它是个中性词。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规律,从稚嫩,到成熟,然后下一个阶段就是衰老。

就象植物,如果用生长激素进行催熟,那它将很快挂果,然后很快掉果。

心智更成熟,同时意味着衰老地更快。没有人会永远停留在向上的通道上,不停地成熟成熟更成熟。

大公司,五年以后某一天,你可能会发现,需要无比的努力和挣扎,才能说服自己加班,你在更多地思考生活的意义。

负责任地完成手头的工作,然后熬年资,是多数人五年以后的写照。

忘我的冲锋

在11年的时候,当时的老板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要做一个产品。

而关于这个产品是怎么样的,他也不知道。他跟我说,你看过电影没,就是电影里那样的,我们需要有这种高科技的产品。

领过任务以后,和团队三位同学,两位毕业生,一位实习生,连我一共四杆枪,我们就开搞。测试、UED、后端、前端,任何的其它资源和支持,都是没有的。大公司里的创业团队,资源也是很稀缺的。

倒是有一个资源,就是申请到了一个项目室,进入以后深深明了,为啥能够申请到项目室了。

这是一个朝西的房间,一整面朝西的大大的落地窗户,没有窗帘。当时是夏天。

大家拼命地和时间赛跑。为了解决线上的性能问题,有位同学在几天时间内用C写了一个文本搜索引擎,然后这群牛B的同学,又一起搞了数值计算模型。我把当时没有人做的工作揽过来,学写flash,用flash完成了前端的开发,顺便把产品原型和功能给定义了。

为啥要拼命地干呢?因为朝西房间配上巨大的落地窗,最高的室温,能有33度?几乎要热晕了。拼命干,是为了避免被热死在里面。

我后来的老板,当时曾经跟我说,你们团队有个别同学,是不是不洗澡啊?每次想到这里,我内心总是想发笑。在那个环境里,根本不是洗澡能够解决的。

那真是火热的青春。

那真是单纯的少年,只需要忘我地冲锋。

当时的少年,现在都已经是公司的高P或者高管,都已成家立业,为人父母。

如果换一个时空,把当时团队同学重新聚集,在相同的条件下把过去的工作重做一遍?

这个想法刚提出来,估计就会被立马拍死。

这个项目的业务价值是什么?

解决了什么用户痛点?

如何衡量投入产出比?

近、中长期规划是什么?

在KPI里占比多重?

产品的PRD在哪里,有没有评审?

UED和测试资源的排期搞定了没有?

更不用提这种项目室如何让人安心工作的事情。

这,就是成熟。

谨以此回忆,记念当时火热的青春,记念汗臭味熏天的项目室,记念我心目中的牛B的少年英雄。

如何选择

人最尴尬的境地,是既拿不起,也放不下。

少年的时候,其实咬一咬牙,拼一股劲,也就拿起来了。跺一跺脚,也就放下了。

中年的时候,根本就放不下,至于拿起来,最多是个念想而已。

不相信,看一看马斯克的Space X上天了,在朋友圈里转发的,多数是中年人。

之前马斯克的火箭爆炸了,马斯克和团队成员抱头痛哭流涕。

据说美团王兴在之前屡败屡创的时候,也曾经和团队成员抱头痛哭,创业为什么对我们这么难。

加入有巨大的推动力的公司,即使是被痛苦地推着走。

作为年轻人,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加入总是能给人巨大挑战的公司。

如果总是有新的技术挑战,而且老板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注重Design和设计,那就去吧

tag: 学习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