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 跑不快,不一定是欠努力

跑步快不起来,不一定是不够努力,也可能是技术不到位。

除了游泳,今年夏天还在跑步训练上,取得了突破。

一直希望能够提升步频,到180+,这对其他人也许很容易,也许不用训练,自然就能达到。但在我身上,却不一样。我能每周一练,全马破四,也能冲刺,但是步频一直是短板,一直没有办法上180。甚至非常努力,只能上到很讽刺的179。这说明我的跑姿不是最优化的。

有的时候我也会自欺欺人地想,谁知道呢,也许是因为iWatch的测量不够准确吧。

1

我为什么这么关注步频这个数字呢?

跑步,很多人看的是距离和速度,跑得多远,或者跑得多快。个人以为,跑步从来不是以这两个标准来衡量的。

跑步看的是,在输入多少功率为前提(心率是多少)的条件下,跑了多远,以及跑得多快(步频和步幅)。输出总是和输入相对应的。步频直接影响跑步的输出效率。

我也有学习跑步理论和知识,并对应地加强练习,比如:更关注小腿的提起,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脚步落下的时候。练习跳绳来强化目标区域的肌肉。

练习的结果是,有的时候速度提升上来了,步频反而降了一点;其它的指标都能提升,但步频一直无法提升。

后来我怀疑,是不是测试的工具,“跑步手表”有测量上的误差引起的呢?又或者是测试样本有问题,比如在户外场地上,转弯太多迫使自己被减速,是否在跑步机上测试结果会好一些?毕竟测试结果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

2

我把跑步这个模型,涉及到的所有变量全部都缕了一遍,装备、天气、湿度、地面、步频、步幅、心率、距离。每一次跑完,都对照结果各个数据,分析当天的训练情况。

今天夏天,因为天气热,跑长途容易中暑,所以进行了以速度为目标的间歇跑训练。7月份的一个晚上,在海南的沙滩上,漆黑的夜色点缀着点点渔火,我赤着脚跑了5km。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在沙子上。这一次,发现步频第一次触碰到了180。

分析了一下这次训练,等于把模型里面,装备这个变量暂时去除以后,重新训练了一遍。

回顾了一下赤足跑的意义是什么,它缩短了触地的时间,并且让你有效的关注在提起小腿,而不必关注小腿怎么落下。

与此同时,步幅与步频这一对变量是负相关的,为了提升步频,应该要减小步幅,也就是缩小跨步。

同时,完成一次提腿的时间,和提腿的高度,呈正相关。为了让步频的时间缩短,除了减小步幅,还可以做的是减小抬腿的高度。

3

一次控制一个变量,进行重新训练,发现单独减小步幅,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数据仍然在176。继续实验,在减小步幅的同时,减小抬腿的高度,这次发现有了明显的效果。

原来我的问题在于:

之前的跑步习惯于跨开大步跑,这可能和多年前踢球有一点关系;

在跑步技术训练中,为了提升步频以后,过于关注“抬腿”,结果反而在抬腿上面,多花费了几个毫秒的时间,这个时间造成了步频一直无法上去。

学习,一定要想办法量化。

没有量化,评价和反馈就不容易达成,学习目标的设置,也会有困难。

任何一个学习或者项目,都可以被视作是一个模型,可以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调整参数和训练方法,以达到训练和学习的效果。

tag: 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