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 寻找确定性

面对不确定性,寻找确定性。似乎我们做的所有的事情,都与之有关。

投资的思路之一就是寻找盈利增长有确定性的好的企业。

这一类型的企业有三个特征:

1. 需求始终存在;
2. 可替代性很小;
3. 产品生产可控;

上述3条结合起来,才是个人认为的赚钱机器。不符合上面3条的反例有很多,比如,消费升级了,原来的需求还存在不存在?举个泡面的例子,用户是否一定要吃某一家的泡面?泡面会不会被其它食品挤压掉市场?不买特斯拉,买其它新能源车行不行?特斯拉的生产交付是否可控?

• 数据可信吗

在筛选这一类企业之前,有一个先决条件:对方的财报和公告是可以被信任的。 努力让投资判断能够建立在尽可能真实的数据基础之上。

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有的企业是没有发布可信的财报的意愿,有的企业是没有发布可信财报的能力,比如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没有一年是达到的。

通常,在读财报的时候,前面的几页都是格式化的,会选择直接跳过。 但是在2014年的时候,有一家企业发布的年报上面是这样写的:

一、 本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无法保证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不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二、 公司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无法保证本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和完整,理由是:鉴 于公司的现状。请投资者特别关注。

去年11月份,BD准备收购YY,浑水出来说YY有80~90%的直播收入造假。浑水雇人在门店门口点人头,点杯数,统计出来RX销售数据造假,中金公司正式发文,立挺RX没有造假。

作为个人投资者,有尽职调查团队吗?能雇人去点杯数吗?

审计公司的“审计”,成为只是“核数”,他们一审计以后,反而帮企业的财报做得更滴水不漏,加上标准的无保留意见,这样的审计,当然让甲方觉得付的钱物有所值。

我们没有评价所有的企业和所有审计,但是一定有一部分企业造假了,一部分的审计没有尽职甚至是配合了,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一部分,到底是哪一部分。

我个人的观点是:

一个人如果以前做过,有很大的概率,以后仍然会做;

一个人如果以前没做过,也有很大的可能,以后不会去做。

如果说有人发现了疑点,甚至处罚通知都已经下来了,这样的企业不要;

即使只是你心里感觉不太对劲,这样的企业也不要;

投资生涯里,可选的池子非常大,真正发生交集的企业数量其实很少,甚至比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要少得多。

既然如此,错过一家又有什么要紧?关键是所有的企业,需要向你证明:我凭什么值得你的信任?


• 确定性

有确定性的企业的三个特征:

  1. 需求始终存在;
  2. 可替代性很小;
  3. 产品生产可控;

用大白话说: 这个钱总是要花的,多数人选择在它家花,它也总是能够满足供应。

这样的企业,表现在数据上,是投资回报率很好而且很稳定。这个投资回报率,通常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

RoE = 净利润 / 净资产 = 净利润 / (总资产 - 总负债)

财务里最喜欢用比率,之所以用比率,拉进来分子和分母两个变量,就是为了避免看问题绝对化。光看净利润的绝对值不行,还要看总的盘子有多大。

为了把RoE做大,途径有: 做大分子,增加净利润。有些企业就走捷径,直接在财报上修饰,所以前提数据要可信。  
做小分母,增加负债,高负债经营。

奶茶店A,自有资金10万,每年税后净利润2万;

奶茶店B,自有资金10万,再向银行借了20万,总资产30万,但其实净资产只有10万。年底税后净利润2万。

两家奶茶店净资产回报率相同,净资产也相同,应该选谁?

奶茶店B的模式的危险性在于,资产负债率为67%,相当高的比例,一遇到经营上的风吹草动,银行立刻就会上门催收。

顺带说一说银行业,所有的银行,都喜欢做的是“锦上添花”,都不喜欢做的是“雪中送炭”。企业经营得越好,越不差钱,越喜欢借钱给你;反之亦反。

大银行尚且如此,个人投资者更应该锦上添花,不要幻想自己的那一砖一瓦,能对于一座危楼有什么帮助。如果是企业经营走下坡路的情况而发生的使股价看起来便宜,这种价格再诱人,也不能要。

所以好的企业应该表现出:

净资产回报率好且稳定,回报率的稳定不依靠每年大规模举债来获得,企业每年的净资产稳定增长。

比如,茅台在过去12年里面,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上的表现。 这是我们所说的确定性。

在上述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市场需求的稳定性、用户选择的专一性、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


• 估值

本估值方法仅是个人思考和实践的整理,不具备“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照单使用,责任自负。

假设手上的现金资产,有两个投资渠道:
固定收益类的银行理财产品;
购买某一个上市企业的股票;

理财,查了一下,招行理财产品一年期为4.25%。我们假设刚兑、类固收的理财产品,向上取个整,年化为4.5%;

如果投资股市的预期收益是6%,我们还会投吗?应该不会,投资股市有亏损的风险,4.5%的类固收理财产品就是投资的机会成本。那么如果是15%呢?

我们似图在投资类固收理财和股市之间建立起一个可转化对比的桥梁。这是本估值方法的基本出发点,让我们的投资行为有一个基本的对比参照系,希望跑赢通胀和固收理财。

要让这座桥梁能够架起来,需要满足不少的条件,当然,寻找满足条件的过程,也是筛选掉不适合这种方法的企业的过程。

1. 诚实;数据是准确的和可信的,这是我们反复强调过的前提;
2. 确定性;盈利增长是稳定的;
3. 企业可以把净利润全部分红,而不致于影响到下一年的经营;

可以把净利润全部返还股东,这样就建立了可以和固收类理财产品对比的渠道,理财产品可以在期满以后收到本金和利息,当然把净利润全部分掉,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但是有些行业是绝对不可能分掉净利润而不影响下一年的经营的,比如:高资产负债率的行业,比如房地产。

假设你已经找到了这样的好公司,接下来就是看,什么价位买入以及买入值不值的问题。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股价,假设今天10元,明年的今天,预测能够到15元,当然立即买入。可惜目前在个人的认知范围内,没有A点到B点的最短距离,能够预测一年后的今天的股票价格。

让我们往后退一步,引入两个中间变量,净利润(Earning)和市盈率 (PE Price to Earning Ratio)。

一个企业值多少钱,这个钱有两层意义:

1. 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经营,赚了多少钱,即净利润;
2. 外界和市场,认为企业值多少钱,即市值。

一个企业可以赚了很多钱,但是市场不买单,市值一直起不来;
也可以从上市以来一直是亏损的,但是就有很多人追捧,市值一路上扬,比如国内的造车新势力。

没有一种估值方法适合所有类型的企业,我们当前的估值方法适用于净利润与市值增长应该正相关,并且不致于脱钩太远的企业。

购买股票,付出价格,买到手上的是企业的市值,即外在。企业是否真正盈利,盈利能力有多强,是企业的内在。

如何依据上述的内在=>净利润,外在=>市盈率,来划定买入的价格线呢?

假设,当前企业的净利润为 1 个单位,这个1可以是1000万,可以是100亿,whatever;

根据企业增长的稳定性与趋势,预判企业到明年的同一时间点,净利润可以增长10%,即1.1;

当前的市盈率为25倍,假设明年的市盈率为22倍; 则当前市值为25,明年预测市值为24.2,此时买入会发生亏损。 如果当前的市盈率为20倍,依据明年预测市值24.2,则有21%的盈利。

所以,有三种方式亏钱:

1. 预测错误,可能的原因有对企业的产品、市场、行业了解不够或者对于政策的变化没有提前预警;
2. 买入时间点错误,买贵了;
3. 以上两个错误皆有。

而赚钱的方式只有一种,预测正确、买入时机正确。

这里没有提供一种神奇的方法,代替不了对于个人对于行业和市场的深入了解,仅仅是尝试建立一个简洁的参照框架,使用责任在己。

在这里可以再提供一些具体的参照:

• 适合应用此方法的“有确定性”的企业很少;
• 预测的市盈率可以用22倍作为参考;
• 出手的收益率水平可以用26%作为参考;

注:
市盈率22倍: 1/22 = 0.045454545,这个无限循环的数字,接近前面说的一年期理财收益; 简洁的方法用22倍的上下浮动,细致的方法再参考行业市盈率; 收益水平26%:1.26^3=2.0004 ,也就是按此收益率,增长三年,可以本金翻倍。

作为投资,少犯错误,就是走在接近正确的道路上。


待续写 post status: in progress

tag: 财报 公司 确定性



免责声明: 所有内容不针对任何公司,不针对任何个人和第三方,不进行任何推广营销,仅仅是个人思路的整理。所有的内容都有可能经过前后的修改处理,不保证其延续性、一致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所有内容都不包含有指向性,不应被视作定性或者定量的表达。所有内容都不具备可操作性上的确认。

权利声明: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