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家公司,就象去一个饭店吃饭,最直接的方式有两个:
台前-大厅;
幕后-厨房;

通过前端的客户接待,了解一家公司。更深的理解,可以通过后台的客户服务来了解,尤其是当你是一个“挑剔”的客户的时候。

扮演“挑剔”的客户,往往会为你打开一扇了解一些大公司的窗口。苹果、亚马逊是我投资的观察对象,我会更有兴趣了解,整个公司的规范、流程,是怎样围绕用户来制定的。

曾经向多个世界500强的面向消费者的大公司投诉过,当然前提是在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下,通过投诉的处理过程,来获得丰富的感知和具象的形象。

近期去了两趟苹果店,请店员帮忙评估一下是否可以把手表进行以旧换新。

苹果店的装修,和星巴克的装修,都是属于很有“腔调”的,初次进入,两者可能给人相似的感觉。体验之后,会发现内在有很大的不同:

星巴克的装修设计逻辑是:
这里是你的空间,你舒服就好。

苹果的逻辑是:
你是我的客人,但这是我的空间。

在第一家店里,一位店员拿了表以后,再找她的经理确认了一下,回来告诉我说因为后盖有一个陶瓷的部分有外观破损,因此无法折价。我跟她的经理也询问了一下,因为手表各部分功能正常,是否可以再评估一下。对方告诉我拆卸机器人是自己研发的,目前还没有那么好的精度,可以把破损的地方单独拆出来,没有办法折价回收。

后来我路过第二家店,也一样询问了一下。店员拿了表以后,扫描条码,拿出pad,在外观的三个评价选项中,通过: 是和否 来做选择,整个选择的过程看得出来并没有费时。操作过程和结论,与第一家店也是一样的。

作为手表的中重度用户,当前的手表对使用并没有什么影响,对于处理结果我也没有所谓。

这里有两个有意思地方:

作为公司来说,设立服务的流程、标准和规范,能够保证用户体验的一致性。通过简单而明确的选择题评测,只需要扫描条码,然后选择是和否,上述工具和流程的使用,也可以避免出现“寻租”的空间。

站在一位大公司的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说,当我的工作,不需要我做出相对复杂的判断的时候,这是职业本身的危机所在。

一个人,只有能在工作中做出相对复杂的判断,才是给公司创造溢价,也是给自身更大价值的机会。

之前阿里有过一次争论,或者说是内部挑战,关于当时的CTO王坚会不会写代码。马老师也回复了,提到乐队指挥不需要会乐器,大意如此。

作为公司高层的管理,职责范围是战略方向的判断。这个方向判断对了,才给公司和自身带来溢价。

对于普通员工,当工作范围被标准和流程限定得非常明确的时候,即使是前端的销售,也会失去拓展边界,和客户建立共情的动力。

所以工作的薪水和空间,和规范的数量呈反比,大致是没有错的了。



tag: 服务




免责声明: 所有内容不针对任何公司,不针对任何个人和第三方,不进行任何推广营销,仅仅是个人思路的整理。所有的内容都有可能经过前后的修改处理,不保证其延续性、一致性、正确性。所有内容都不包含有指向性,不应被视作定性或者定量的表达。

权利声明: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